主页 > 健康讲堂 > 科普文章
人才招聘
科普文章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来源:本站整理        浏览:23749 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围绕“增进群众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沈阳”的工作目标,2021年2月,沈阳市印发《沈阳市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实施方案》。为了更好落实方案要求,进一步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不断扩大健康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即日起,沈阳市卫生健康委...

您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吗?您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分级吗?您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是不是束手无策、满头大汗呢?要想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造成的伤亡,只有掌握应急相关知识和救援的技巧,才能提高救援和生存几率。本章小编就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灾难来临怎么办………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二、发生自然灾害我们如何正确急救

(一)地震篇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其发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前出现的诸多异常现象,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灾害。

1.地震分几个烈度?我国把“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程度的地震,其破坏力和影响大致如下: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三度:少数人有感;
  四至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至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至十度:房屋倒塌, 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至十二度:毁坏性破坏。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细心留意地震前先兆可提前做好震前防护准备。

(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指井水、泉水等。主要表现为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突涌等等。

据此人们总结出震前井水变化顺口溜如下: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动物异常: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即将发生的灾难。地震前的一些物理、化学变化往往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根据动物的反常情形,人们编成谚语如下: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3)地光和地声异常: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地光大多在震前几小时到几分钟内出现,持续几秒钟。地声表现为如炮响雷鸣,或如重车行驶,或如大风鼓荡等等。

(4)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3.地震发生前的防护指南。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1)合理安全放置家中物品,让门口、楼道保持通畅。

(2)家庭应急箱放在容易抓取的地方。

(3)强化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定期开展校内1分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4)做好居民楼、办公室等建筑物的疏散路线,设置醒目的应急避护场所指示牌,定期开展区域内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和自救互救演练活动。
  4.地震发生时的防护指南。

大地震时要保持头脑清醒。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在室内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选择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如承重墙根、墙角、洗手间、桌子、床铺等下面,整个人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地震发生后要迅速撤离,以防强的余震。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远离危险区。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要尽快选择空旷处停车。

5.地震发生后的救援防护指南。

(1) 如何自救: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消除恐惧心理,坚定毅力。无法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保持头脑清醒,不要大声呼救,可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与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如何施救幸存者:根据幸存者的呼喊、呻吟、敲击声确定幸存者的位置。先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尘土,防止窒息,然后进行抢救,不可用利器挖。对于埋在废墟中时间较长的幸存者,首先应输送饮料,然后边挖边支撑,注意保护幸存者的眼睛;对于颈椎和腰椎受伤的人,施救时切忌生拉硬抬;对于那些一息尚存的危重伤员,应尽可能在现场进行救治,然后迅速送往医院和医疗点。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固定:砸伤和挤压伤是地震中常见的伤害。开放性创伤,外出血应首先止血抬高患肢,同时呼救。对开放性骨折,不应作现场复位,以防止组织再度受伤,一般用清洁纱布覆盖创面,简单固定后再进行运转。不同部位骨折,按不同要求进行固定,并参照不同伤势、伤情进行分类、分级,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4)妥善处理伤口:挤压伤时,应设法尽快解除重压,遇到大面积创伤者,要保持创面清洁,用干净纱布包扎创面,怀疑有破伤风和产气杆菌感染时,应立即与医院联系,及时诊断和治疗。对大面积创伤和严重创伤者,可口服糖盐水,预防休克发生。

(二)台风篇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台风过境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引起海面巨浪,严重威胁航海安全。登陆后,可摧毁庄稼、各种建筑设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1.台风分几级?

热带低压:最大风速6~7级;

热带风暴:最大风速8~9级;

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10~11级;

台风:最大风速12~13级;

强台风:最大风速14~15级;

超强台风:最大风速≥16级。

2.细心留意台风前先兆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1) 高云出现:在台风最外缘是卷云,白色羽毛状或马尾状高云, 当此种云在某方向出现,并渐渐增厚而成为较密之卷层云,提示可以预见有一台风正渐渐接近。
  (2) 雷雨停止:夏季,沿海季节常有雷雨发生,如雷雨突然停止,即表示可能有台风接近中。
  (3) 能见度良好:台风来临前2、3天,能见度转好,远处山树皆能清晰可见。
  (4)海、陆风不明显:平时日间风自海上吹向陆地,夜间自陆地吹向海上,称为海风与陆风,但在台风将来临前数日,此现象便不明显。 (5)长浪:沿海地区因夏季风力温和,海浪亦较平稳,但远处有台风时,波浪将趋汹涌,逐渐传至沿海,而有长浪现象。

(6)海鸣:台风渐接近,长浪亦渐大渐高且撞击海岸山崖发出吼声,之后约3小时后台风就会来临。

(7)骤雨忽停忽落:当高云出现后,云层渐密渐低,常有骤雨忽落忽停,这也是台风接近的预兆。
  (8)风向转变:沿海夏季常吹缓和的季风,如风向突然转变,表示台风已渐接近,此后风速将逐渐增强。
  (9)特殊晚霞:台风来袭前1、2天,日落时, 常在西方地平线下发出数条放射状红蓝相间的美丽光芒,发射至天顶再收于东方与太阳对称之处,此种现象称为反暮光。
  (10)气压降低:根据以上现象,如果再发现气压逐渐降低,显示进入台风边缘了。

3.台风发生前的防护指南。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检查房屋是否牢固安全,若是危旧房屋马上离开避险;

绑牢有可能被风吹落的物体,如花盆、护栏、遮雨棚、晒衣杆、室外天线等;

准备适量的水及食物、蔬菜等,确保冰箱中的食物新鲜;

准备好蜡烛、手电等,以备停电时使用;

准备好胶合板、塑料板、毛毯等,以备加固窗户。
  4.台风发生时的防护指南。

突遇台风时,速往小屋或洞穴躲避,若无此种场所时,即选择没有土崩或洪水袭击危险的安全之处,如高地、岩石下或森林中均是较安全的避难场所。必须继续前进时,也要弯下身体切不可冒然淋雨,受潮的衣服会夺走体温,造成体温失衡。遇强风时,尽量趴在地面往林木丛生处逃生,不可躲在枯树下。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三)水灾篇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的灾害。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根据洪水形成的水源和发生时间,一般可将洪水分为春季融雪洪水和暴雨洪水两类。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1.水灾发生的防护指南。

(1)当水情预报情况比较紧急时,应准备好必要的食品与保暖衣服,一旦需要疏散或转移时,能马上带走。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 在疏散和转移时,应记住关好电闸,切断电源,不能带走的贵重物品应包扎好,放在不易被洪水冲走的地方。转移前最好把门的缝隙堵塞好,门槛外侧要堆上沙包,并关好门窗,防止屋内物品随水漂流出去。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工地设施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4)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5)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6)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

(7)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帜、鲜艳的床单)、划桨等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2.水灾后疾病的防护指南。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1)肠道传染病:水灾发生后,由于人口密集,如果水源污染,粪便、垃圾等得不到恰当的处理,可能患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甲型肝炎、伤寒等。预防措施如下:

一是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和隔离病人。

二是搞好环境卫生,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和垃圾定时清理(掩埋或焚烧),消灭蚊蝇。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三是保护水源免受污染,不食用淹死、病死的禽畜。

四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食物尽量煮熟再吃,不吃不干净和变质的食物。

(2)红眼病:灾后环境卫生条件差,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就容易感染红眼病,病毒可通过病人的手、毛巾、手帕、脸盆以及病人用过的洗脸水、衣服、被褥等传染。预防措施如下: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一是注意手部清洁,不用脏手揉眼、揉脸;

二是使用专门的脸盆、毛巾、手帕;

三是避免去公共场所。

(3)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 ;蚊媒传染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预防措施如下:  

一是尽量减少与疫水接触的机会。不在可疑的疫水中游泳、洗衣服;
  二是管好猪、狗,要圈 养,不让其尿液流入水中;
  三是开展防鼠灭鼠工作;

四是病人粪便及时消毒;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五是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防护衣,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六是应接种疫苗,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药物。

(四)雷电篇

雷电天气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来的快、时间短,常带来突发性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建筑物倒塌,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1.细心留意雷电前先兆可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雷电到来的预兆很短,这时更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安全。

(1)当人们行走或处于空旷的场地或田野里,遇到黑压压的乌云,如果云层越来越低沉,似有黑云压顶之势时,就要担心雷电的来临了。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每遇到这样的情况,首先要想到找个安全地方躲避,防止遭受雷击。
  (2)当雷电接近人们的附近或头顶上方时,在强烈的雷电电场作用下,人们头上会感应出很强的与雷电电荷极性相反的电荷。如果人们正好处于这个地区范围内,就会有头发、眉毛竖立起来的感觉,这意味着雷击的危险正降临而来。                                                                                


2.雷电发生的防护指南。

(1)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寻找蔽护处,如装有避雷针的、钢架的或钢盘混凝土建筑物作为避雷场所。具有完整金属车厢的车辆也可以利用。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采用尽量降低重心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如蹲下,双脚并拢,手放膝上,身向前屈。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如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线杆、房檐和电器设备。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简易房、正建房屋、仓库和危房避雨。正在仓库、简易房和破旧厂房工作人员要立即转移到安全地方躲避。要远离广告牌和围墙。

(2)如果在野外,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和大树下避雨,这里最易受到雷击。不要呆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不要站在高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帐篷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不要靠近铁轨、长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在野外的人群,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应拉开几米的距离,不要挤在一起,不要赤脚行走。

(3)雷暴期间,最好不要骑马、骑自行车和摩托车;不要携带金属物体在露天行走;不要靠近避雷设备的任何部分;不要打手机。
  (4)如有强雷鸣闪电时您在家里,无特殊需要,不要冒险外出。要将门窗关闭;拉下室内电闸,拔去电器插头;不要使用设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不要接打电话;不要使用淋浴洗澡;不要去触摸水管、煤气管及与室外连接的金属等。

(五)火灾篇

1.突发火灾时如何正确逃生

(1)家庭成员平时就要了解掌握火灾逃生的基本方法,熟悉几条逃生路线。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灾袭来时要迅速逃生不要贪恋财物。

(3)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4)、炉灶附近不放置可燃物品,炉灰完全熄灭后再倾倒,草垛要远离房屋。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5)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的衣物压住火笛。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6)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

(7)室外着火,门已发烫,千万不要开门,以防大火蹿入室内,要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8)若所逃生路线被大火封锁,要立即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呼叫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

(9)可利用疏散楼梯、阳台、落水管等逃生。可把床单、被套撕成条状捆成绳宝,紧栓在窗框、暖气管,铁栏杆等固定物上,用毛巾、布条等保护手心,顺绳滑下,或下到未着火的楼层脱离险境。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如何拨打火警电话。

(1)火警电话“119”, 接通电话后,要向火警中心讲清失火地址、什么东西着火、火势大小,以及火的范围,有无被困人员、有无爆炸和毒气泄漏、同时还要注意听清对方提出的问题,以便正确回答。

(2)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告诉对方,以便联系。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打完电话后,要立即派人到交叉路口等待消防车的到来,以利于引导消防车迅速赶到火灾现场。

(4)迅速组织人员疏散消防通道,消除障碍物,使消防车到达火场后能立即进入最佳位置灭火救援。

3.怎样预防火灾

(1)教育孩子不要玩火,不再玩电器设备。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不乱丢烟头,不躺在床上吸烟。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炉灶附近不放可燃物品,炉灰安全熄灭后再倒掉,谷草要远离房屋。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4)明火照明不离人,不要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

(5)离家或睡觉前要检查电器具是否断电,燃气阀门是否关闭,日火是否熄灭。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6)利用电器或炉灶取暖、烘烤农物,要注意安全。

(7)发现燃气泄漏要迅速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触动电器开关和使用明火,并迅速通知专业维修部门来处理。
(8)不能随意乱倒液化气残液,应交与液化气罐装站统一处理。
家中不可存放超过0.5公升的汽油、酒精、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品
(9)切勿在走廊、楼梯口等处堆放杂物,要保证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10)不要在禁放区及楼道阳台、柴草垛等地燃放烟花爆竹。

三、发生突发疾病我们如何正确急救

猝死、溺水、触电、窒息、中毒、失血过多时,常会造成心脏停跳。心跳、呼吸骤停的急救,简称心肺复苏,主要有人工呼吸法和胸外按压法。

(一)心脏骤停篇

1.心脏骤停是怎么回事?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造成全身血液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能够在心脏骤停这个阶段得到有效的急救,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心脏骤停的抢救在于一个“早”字!大家应该听说过“黄金4分钟”,所谓黄金4分钟,即指心脏骤停后4分钟内是抢救最有效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越早识别心脏骤停,越早给予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就会越高。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如何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施救?

当我们发现有人倒地时,首先是现场安全评估,然后对其进行基础生命体征的评估,包括意识评估、呼吸和脉搏评估。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1)意识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对双耳进行大声呼喊问:“喂!你怎么了?”有无反应,都应使其侧位,避免舌头或呕吐物堵住呼吸道。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5秒以上10秒以下)。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4)松解衣领及裤带,摆放复苏体位

(5)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与胸骨的交点处(胸骨中下1/3处),用手掌根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伸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6)人工呼吸:用压住额部的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伤者鼻翼,用自己的嘴包住伤者的嘴吹气(1秒),通气的量500-600ml,通气的有效指征是胸廓隆起。

(7)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心肺复苏: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至少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8)心肺复苏的指征:

一是自主心跳恢复,可触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维持在60毫米汞柱以上。

二是甲床、口唇、颜面、皮肤、指端由苍白发绀转为红润,肢体转温。

三是出现反射、挣扎或躁动,或神志转为清晰。

四是自主呼吸恢复。

五是瞳孔由散大到缩小,并有对光反射。

(9)终止复苏的指征:

一是连续有效实施CPR30分钟以上;

二是施救者因体力或其他原因不能继续施救;

三是专业医生到场确定病人死亡;

四是复苏成功;

五是触电、溺水坚持30分钟以上。

4.胸外按压时应掌握哪些要领?

(1)按压的部位是成人与儿童的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央胸骨处,婴儿为胸部正中紧贴乳头连线下方处;

(2)两手交叉,使手、肘都伸直,把手掌根部放在要按压的部位,其余五指翘起,上半身稍向前倾,双肩位于双手的正上方,双臂垂直压在患者的胸骨上,保证肩、肘、腕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的力量进行垂直地按压,1、2、3、4、5、6、7、8、9、10、11、12……这样一直做下去。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5)按压深度为胸骨下压5-6厘米;

(6)要充分释放手掌的压力,使胸廓完全回弹;

(7)尽量减少按压中断的时间,控制在10秒钟以内。

5.开放气道应掌握哪些要领

(1)首先要把病人口腔里可见的异物和呕吐物给清理出来,随后用仰头提颌的方法开放气道,即将一只手置于患者额部,往下按压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托起患者下颌。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口对口人工通气,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颌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患者的鼻孔(防止你从嘴里吹进去的气体又会从鼻子里漏出来),在吹气之前要先平静地吸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1秒 , 然后放松鼻孔。吹气的间隔是1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吸口气,以便继续口对口吹气。

(3)通气的量是500-600毫升。

(4)通气的有效指证是胸廓有隆起。

6.猝死是怎么回事?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

7.如何对猝死患者进行施救?
  (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2)就地将病人平放在硬板或地上,进行心肺复苏法抢救。
  (3)不能随意搬动病人。
  (4)运送病人必须使用急救车。避免运送途中停止抢救。

(二)小儿气管异物篇

1.小儿气管异物是怎么回事?

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急重症之一。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甚至可危及生命。尽早诊断和取出异物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小儿气管异物已经是小儿致死和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成年人也有发生的情况,但整体来说多发生于儿童,而这其中70%~80%发生在3岁以内小年龄组儿童。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小儿气管异物发生时刻如何现场自救?

(1)当小儿不慎将异物放入口中时,家长不要惊慌,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您的前臂,用您的手托住婴儿的头部和下颌。用另一只手的掌根,在婴儿两侧肩胛骨之间进行5次背部拍击。如果阻塞物在背部拍击5次后仍未拍出,应让婴儿仰卧并支撑头部。用另一只手的两根手指进行5次胸部冲击,冲击位置两乳连线与胸骨的交点处。及时拨打120电话。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2)如果异物已经进入气道,自行咳出的可能性很小,应即刻到专科医院处理。送诊时密切关注患儿呼吸情况,最好平卧。拍背和进食可能会加重病情。

3.五条好习惯预防小儿气管异物。

(1)吃饭时要细嚼慢咽,特别是吃鱼时,家长一定要把鱼刺挑净才能给孩子吃。

(2)孩子吃东西时,要看护好孩子,不要让他哭闹,嬉笑或跑跳。孩子玩累了,或哭泣后气喘吁吁的时候,不要给孩子吃东西、喝水。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3)不要给孩子吃花生、瓜子、糖果等坚硬的食物。

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系列科普知识讲座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篇(一)

(4)小儿活动范围内,不要存放过于小的东西,比如钢镚、纽扣、图钉豆类等。

(5)小儿的玩具不能小于鸡蛋大。不要让孩子自己去啃带有塑料商标的水果。商标带有胶性,小儿误食是很危险的。若孩子有咳嗽或呼吸困难症状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并立即拨打120。

文章编辑:健康沈阳推进委员会健康知识普及行动领导小组

视频来源:新华社

文章来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册、自然灾害宣教核心信息、中国公众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洪涝灾害健康教育核心信息、预防中暑核心信息、各相关卫生医疗机构

文章审校: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隐私声明 | 急救网络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八马路137号 邮政编码:110006
网址:https://www.024120.org 辽ICP备15000183号-1
CopyRight © 2013-2022 沈阳急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