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党建工作 > 文化建设
人才招聘
文化建设

我愿和你一起分享

来源:未知        浏览:24306 次        发布:2015-12-15
“蓝灯闪闪,警笛声声,分分秒秒和死神相争,”这首让我们怦然心动、耳熟能详的歌曲是我们每一个120急救医务者工作的真实写照
各位急救同仁:
  “蓝灯闪闪,警笛声声,分分秒秒和死神相争,”这首让我们怦然心动、耳熟能详的歌曲是我们每一个120急救医务者工作的真实写照,每天在我们身边都上演着这样那样让我们难忘的事例并促使我们对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生命都会有许多新的感悟,在这里,我们愿意和你一起分享你的点点滴滴,为此,我们本期开始开设《我愿和你一起分享》专栏,并首期刊出社会急救科护士长李飞妮的《马拉松侧记》,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工作经历和体会,欢迎热爱急救事业的广大同仁踊跃赐稿。
马拉松侧记
 我作为2015年沈阳马拉松赛事医疗保证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目睹了此次任务的准备和实施过程。除去之前种种辛苦筹备策划,仅以当天之记录,做为纪念,献给所有为此次工作贡献力量的急救人。
 二十七日凌晨三点半,夜色中,参与此次马拉松医疗保障工作的急救人员开始了今天的最后准备。能参加今天最后会战的人员,是幸运的,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毕竟能亲临现场,还有更多加班加点在急救岗位上的值守人员,不能冲锋在前,但同样守护着这次赛事和这座城。在目前出诊人员如此紧张的状态下,我们仍然抽调了二十台车到现场,周边六台车作为机动队,这组数字不仅仅是数字,对全体院前来讲,虽不是极限,却也倍感压力。
 参与医疗保障的每个人都深知,今天的任务还是十分艰巨的。由于马拉松的全民性,参与者年龄跨度大,运动强度大,后来我们听说此次报名最小的只有两岁,最大的八十几岁。凌晨的灯光,随着六点到达指定地点的要求,而相继熄灭。所有人员,在最后检查一遍材料,地图,车辆,设备,药品后,按照组委会要求,最后粘贴标志,到达各自点位,时间为早晨六点。此时中心主任王耀光同志、党委书记陈庆国同志也与我们其他执行任务的人员一道,站在了点位上。中心副主任、此次急救医疗保障任务现场总指挥刘世伟同志坐在我们的巡线车上,准时于六点开始巡线,到达每一个点位,对每一名工作人员强调最后的纪律。纪律,此次任务的完胜关键是铁的纪律。巡线路上,我们偶遇送饭车,发现他们忘记送前面急救车的饭,我们还做了提醒。巡线中需要发放检测手台。此时,我们发现我们的手台信号,被马拉松组委会发放的手台信号覆盖,这就意味着,我们此次的通信将面临瘫痪。后来通过通讯科技术支持,才想出办法,维持通讯畅通。
 马拉松开始,我们的指挥车也赶到半程终点开始工作。我们找来几个箱子,把指挥地图一字排开,蹲在路边,开始干活。局领导,中心领导,和我们一起,在很艰苦的环境下,风餐露宿。最后信号问题的解决,就是双方手台拉开距离。于是,肩负指挥任务的领导们,就只能各自站在五米外的太阳底下,进行指挥。一面是医疗点指挥,一面是急救车指挥,双方站在距离五米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能靠近,怕造成信号覆盖,于是互通消息全靠喊话。随着赛事的展开,伤病增加,急救车开始整体运转,现场还曾经一度出现急救车被伤员围起来的情况,七号车处理了九十多名患者。多车辆的调动考验了指挥部,也考验了每一台急救车,是否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由于信号问题,刘世伟副主任全程站在赛道旁边指挥,还顺便救治了几名受伤运动员。经过六个多小时的奋战,我们共救治了伤员237名,转送重患11人。几名外籍运动员,我们的张安祥医生、石晓光、吴波医生用英文与之沟通,也顺利完成伤病救治。我记得一号前导车随时报的赛程进展,记得四号车没有接到组委会送餐而全程没有吃东西,记得每一次大家通过手台应答按照指挥部要求准确找到各自点位,记得赛前一次一次的跑线,记得每一个为了此次任务辛苦准备的忙碌身影。从凌晨三点半到下午一点半,当所有人为顺利完成任务击掌相庆的时候,有一台急救车悄然离开,奔向当天下一个医疗保障任务现场。
 我作为此次工作的一名参与者,把看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尽量记录下来,其中有你有我,更有120的精神,这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关键时刻特别能经受住考验的队伍,他不是兵却似兵,纪律严明、听从指挥、令行禁止,他在最艰苦的位置承担最艰巨的任务,他是医疗战线的重器,装甲实弹一般,立在医疗最前线,立在生命面前。
      李飞妮 记于9月27日中秋夜
版权声明 | 法律责任 | 隐私声明 | 急救网络 |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八马路137号 邮政编码:110006
网址:https://www.024120.org 辽ICP备15000183号-1
CopyRight © 2013-2022 沈阳急救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